孩子似乎很早就能感受到我们语言及行为中的感情色彩。新生儿就已经能感觉出善意或恶意,别人对他们是激动还是平静,尽管他们还不会说话。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玛丽亚·雷格斯蒂说:“这种意识从出生时就有,并通过关爱被加强,母亲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尤其会让孩子学会交往、情感变丰富。”所以如果家庭的交流中断,孩子感受不到友好,就更加糟糕。
当然,这里也有灰色地带,完全忽视、冷漠的极端例子很少见,大部分家庭还是很和睦的,但要一直保持也不容易。这些家庭的孩子的长期发展会如何很难说,单是训斥的次数并没有决定性。就算不好的经历占多数,也可以用强大的抵抗力、足以安慰人心的朋友圈或其他机制弥补。
一位年逾不惑的女士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最可怕的就是一言不发。”当她不“乖”的时候(先不管这所谓的“乖”到底是什么意思),她的父母总是表现得好像不爱她了,以此作为惩罚。于是她立刻就会觉得是自己的错,感觉很痛苦。在家时,沉默像黑影一样一直压着她,就算是一些最显眼的问题,家人之间也不能提。
今天她回忆道:“有些话题我们就是不提。我们家和叔叔就因为一些可笑的争吵再也不见面了,我爸爸的另一个挺好的亲戚自杀了,这些事我们都绝口不提。”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了这些“雷”,说到某个属于家庭禁忌的话题,就会迎来冷冰冰的凶恶目光,以及更多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