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对于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如果不身处其位,的确很难想象。在“吃饭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金事实上是地方政府安排各项建设项目、从银行获取贷款的资本金。假如没有了房地产投资,地方政府的土地就卖不出去,也就失去了从银行贷款所需要的项目资本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无从安排,地方经济增长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然而,要保证这个机制的可持续性,就要令依靠土地升值作为根本商业模式的开发商保持充分热情,房价不断上涨就成了维持这个机制的最基本需求了。
由于上述层面的原因,中央政府一方面谈调控房价,一方面更强调稳定经济增长,认为保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是一切政策的底线。这种用短期的宏观经济手段来管理中国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强调投资、消费、出口互补的“三驾马车”理论,很明显是一种缺乏长远视野的观点。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的指标,自然会忽略了其他指标,如经济结构、房价、物价、金融结构失衡,甚至忽略了社会稳定,这种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近期,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再次呼吁中国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下,全国逾30城欲斥巨资重建古城。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中国的投资消费结构已经高度失衡,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为25:75,中国2011年为49.2:48.2(其余2.6个百分点为净出口)。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政府投资最终也应为消费服务。不能指向消费的投资,其建设的目的值得怀疑。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重复建设是各地民众普遍反映的浪费问题。其中,91.3%的受访者直言当前城市建设浪费现象较多,74.1%的人认为建设浪费是因为公共财政开支被权力左右,88.3%的人建议建立问责机制追究浪费行为。如果考虑到当前的建筑业“皮包化”,即建筑公司不需要维持施工队伍的体制,地方政府尽管建设工程不断开工,然而这么多地方,这些年甚至没有给公众留下一座坚实的“百年工程”,反而因反复建设而给后任留下沉重的巨额债务包袱。截至2010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欠债10.7万亿元。2011年以来虽然银行开始限制地方政府贷款,但在影子银行猖獗下,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有没有增长?结果应是不言自明的。有人认为地方政府为了还债需继续卖地从而保房地产,但是地方土地收入与地方债务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卖地多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还是卖地之后狂上项目,反而大幅度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视的事实,不可因“屁股指挥大脑”而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