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太宗而言,其在书法史上的贡献绝不仅仅是遗留的几个碑刻。客观的评价,他的书法还不能与同时期的书法大家们相提并论,其主要贡献还是前文所及的对书法的倡导,以帝王之尊而成为这一时期书法的倡导者,书风隆盛自可想见。太宗曾重金征求王羲之遗墨,不数年间,得正书五卷,草书五十八卷,其中真伪杂陈,更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甄别,又命韩道政、冯承素等精工摹拓,王字遂风行于天下。加上他以书取仕,使书法广为普及,而且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创设了良好的书法创作理论、收藏、鉴定等环境,使初唐的书坛人才辈出,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为盛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书法与诗一样成为唐代成就最高、成果最丰硕的艺术。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图8-3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作为“初唐四家”之一,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世称“欧体”。张怀瓘《书断》评其书曰:“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巧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自羊、薄以后,略无勍敌。唯永公特以训兵精练,议欲旗鼓相当。欧以猛锐长驱,永乃闭壁固守。”[3]欧阳询的传世楷书作品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而其中最能体现欧阳询风格的是《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刻石,由魏徵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楷书,24行,行49字,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原石现存西安碑林,有北宋拓本传世。陕西省麟游县在西安西北160公里处,隋朝在这里修建了避暑离宫仁寿宫,唐朝改建为九成宫。当时长安城水源困乏,宫中用水全靠从河道里“以轮汲水上山”。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宫四城之阴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地皮比较湿润,用杖疏导便有水流出。于是掘地成井,命名为“醴泉”,意思是水跟美酒一样香甜。大家极为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由魏徵撰写铭文,欧阳询执笔写字,匠工刻于石上。魏徵铭文记述了九成宫建筑的宏伟,唐太宗功业的伟大,醴泉发现的经过,以及它象征祥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