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超越与适应的辩证统一论
在质疑超越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论证了德育本质是超越与适应的辩证统一的思想。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一个道德知识或经验的归纳过程。我们所要求的道德,如诚实、正义,都不是谁先验地给定的,而是与历史上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要实现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德育应该是最现实的。德育超越的是那些丧失了现实合理性的东西,而不是把整个现实生活作为超越的对象。因此,德育的本质应该是继承性、适应性和超越性的统一。①
杨昌勇从教育的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和改造性适应等方面论证了教育的适应性,从而说明适应与超越是一组“对称”的概念。它们是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适应中有超越,超越中有适应。同时,它们又是一组“互相递进”的概念,适应是超越的基础和前提,而超越的阶段性成就又需要适应来加以维持、巩固和发展,超越的目标又指向新的适应。适应与超越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互为工具、互为目的、互为环节的“结”。②
三、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现代化
1993年,《小学德育纲要》正式颁布。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正式颁布。此外,我国还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1997)、《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等文件,使得德育目标的研究和构建进入规范化时期。这一时期,大中小学的德育大纲正式颁布,明确提出了各阶段学校的德育目标。这些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我国德育目标表述最完整、最科学的文件,大大增强了德育目标研究的体系化、层次化、衔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