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价值取向是重传统重权威,正如荀子所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至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这种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形成中国人的崇尚权威、尊重长辈的观念和习惯。在教育上就是崇尚教师,形成教师对学生他控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这种传统他控教育的模式约束着儿童人格的自由发展。例如,在家庭生活中,中国父母更多是作为孩子的行为监督者,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甚至包办代替,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依赖感;在幼儿园中,仍然存在教师对儿童的高控制,儿童对教师的高依赖现象。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依然要求整齐划一,强调集体活动的一致性,给儿童提供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较少,往往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尽管我国幼儿园教育在当今也开始提倡发展幼儿人格的自主性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巨大惯性与潜在影响,新教育理念的实施步履维艰。这样就导致了在失去了成人控制的自我延迟满足模糊等待情境中,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有效调节与控制延迟的能力相对欠缺。
同时,实验2也表明,中澳幼儿在延迟策略选择上也具有相似性,即都相对较少地选择高水平的自我言语控制策略。这表明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除受文化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年龄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