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不会做作,大大咧咧地往李鸿章面前猛跨一步,道:“我虽少时读书不够用功,但脑瓜不笨,心里明白。请李大人看我今后的表现。不过在这里我想请教一句:既是要招募新军了,总是得有一个名分,比如说曾大人的湘军,左大人的楚军,鲍大人的霆军等等。我们叫什么?不知李大人想好了没有?”
“哦,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来得及跟你们通气。我们这次组建新军,可谓名正言顺……”李鸿章说着转身从行李袋中掏出曾国藩的“委札”,展开亮在各位的面前,然后接着说:“招募淮勇,连朝廷都下了谕旨,催我尽快行动。曾大人更是急不可待,严限两个半月成军,开赴上海。现在有了你们,我心中有底了。至于新军该取什么名称?我在安庆时就曾经试探过我恩师曾大人。他对我的想法完全支持,认为恰如其分,一听就明……”
“到底叫什么名称?”刘铭传急切地问道。
“淮军!”李鸿章突然提高嗓门答道。
“好!淮军好!庐州地处两淮之上,的确一听就明白了。”刘铭传说。
张树声也很赞成打出“淮军”这个旗号。他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编练淮军的地点放在何处?李鸿章点点头,认为这个问题的确是一道难题。依据左宗棠、曾国荃以前的做法,都是在哪个地方招募兵勇,就在哪个地方编练成军。曾国藩的意思也是要李鸿章在庐州就地编练,然后直接从陆路开赴上海。但李鸿章回乡才大半天时间,已经否决了在庐州编练新军的打算。李鸿章道:“现在至少有三条理由不可在庐州编练淮军。一是庐州离金陵太近。太平军虽然失去了庐州,但仍把庐州当作筹粮筹饷的后方,经常有大股小股的太平军一阵风似地来,一阵雨似地散去。洪仁玕掌管金陵军政事务后,多次图谋夺回庐州。因此,在庐州编练淮军很不安全。二是几千人的吃住开销问题,来不及准备。要开赴上海的时间这么紧,没有精力再去为征集粮草、兴建营垒而奔波了,必须找一个能得到充足粮饷供应的地方。三是编练淮军与左宗棠、曾国荃、鲍超他们的情形不同。他们是白手起家,苦于没有兵源。因此,必须在当地一边编练,一边招募。而此次淮军的基本兵源已经有了保证,几支队伍一合并,总人数还有多余,是一个需要精心挑选的问题。所以,把新军拉到哪个地方去操练,都是很容易的。所以,李鸿章现在的主张是:去安庆,在那里编练淮军,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