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中,这种掩蔽记忆到底占多大比例,它在我们的神经——思维过程起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重要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并没有予以讨论,在此也不想涉及。我关心的只是专有名词的遗忘和掩蔽性记忆的构成之间的共同之处。
初看起来,这两种现象更多地表现出差异性而不是共同性,前者与专有名字相联系;后者与整个记忆印象相联系,与早期的现实经历和思想经历相联系。前者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功能的失败;后者的这种记忆虽然看来陌生,但对我们却发生着影响。前者表现出暂时的混乱——这个在以前可以成千上万次地再现出来的名字被遗忘掉了,但第二天有可能又出现了;后者则是一种永恒的、固定的记忆,因为这种似乎微不足道的童年记忆有巨大的力量与我们伴随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这两种情况下问题的焦点很不相同,就前者而言,是一种遗忘,后者则是应唤起我们的科学好奇心的保持。仔细的研究表明,尽管在这些心理材料以及保持的时间上,两种情况存在很多差异,但我们讨论的远非如此。两种情况都与记忆的失误有关:记忆再现的东西并非是它应该正确再现的东西,相反出现了替代这一内容的东西。在名字遗忘的情况下,尽管出现了替代的形式,但是记忆确实在活动。另一方面在掩蔽记忆形成的过程,也存在着重要的记忆内容的遗忘现象。在两种情况下都涉及干扰因素,理智、情感提供给我们这种干扰的信息,但是它在两种情况下采取的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对名字的遗忘而言,我们知道这个替代名字是错误的;但对于掩蔽性记忆而言,当我们拥有所有的材料后,我们又会感到非常吃惊。如果精神分析能够发现这两种替代过程的方式是一样的,即通过表面的联想的移置来实现,但它们在材料及持久性和焦点上存在差异,这又使我们期望从中发现更重要的东西及一般的确定性,发现具有一般价值的东西。我们认为这种一般性的规律是:当再现的机能失败,或误入歧途时,通过有目的性的因素——其目的是认同一种记忆而对抗另一种记忆——这种干扰便出现了,而且这种干扰往往是我们难以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