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和蒋介石以反共而建政,视中共为他们最大的敌人,但是面对国民党军事经济全盘崩溃的状况,国民党内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各个派系集团以及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在政治舞台上有不同的表演,是否继续进行战争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之争。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领袖,蒋介石的权威因此而动摇,他对政局的掌控力在下降,他的个人出路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1948年11月,因金圆券改革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被迫辞职。26日,蒋介石提名孙科出任行政院长,但组阁颇费了一番工夫,不少人都不愿在此时跳“火坑”,直至12月21日新阁才成立,由吴铁城任副院长兼外交部长,洪兰友任内政部长,徐永昌任国防部长,徐堪任财政部长。在当时军事、经济诸般事务急如星火的情况下,国民党政权中枢行政居然有一个多月无人负责,于此亦可见蒋介石之无奈。孙科在新阁首次会议上阐述施政方针时公开表示:“政府用兵的最后目的,在于争取和平”,“政府亦不能将内部的事倚恃国外的力量来支持”,提出了所谓争取“光荣的和平”的主张,与主战的论调有了一些距离。不过事情至此仍未完,在随后的立法院改选中,蒋介石提名李培基和刘健群为正、副院长,但24日选举的结果,主和派童冠贤当选为院长。国民党军方系统的报纸《和平日报》认为,此事“证明国民党已经失去掌握控制全体党员的能力”。立法院成为主和派的据点,不少立法委员呼吁和平,刘不同撰文主张蒋介石出国,胡秋原等32人提出书面报告,认为:“在目前情势下,政府欲以传统方式戡乱,其无击溃中共武力之充分把握,也是任何人一见可知的。”